慈善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,它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、爱护和帮助的行为,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,包括同情心、怜悯心等。慈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还指整个社会、民族的一种事业,即:当人对人的关心、爱护与同情,已经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,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、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了。
自古以来,中国人民就有着乐善好施、扶贫济困、尊老爱幼、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,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,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扬,历久不衰。
第一,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古代慈善文化。“仁”就是“爱人”,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助人为善的精神。“尊老爱幼、孝慈为怀、邻里相帮、扶危济困、助人为乐”的优秀品质。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、墨家等文化流派分别从自身的学术体系出发,提出了许多精湛的慈善思想。
儒家的仁爱思想。儒家认为,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应当以“仁”为基础,“仁”的基本含义就是“爱人”。爱的对象不限于有亲缘关系的人,还包括非亲非故的人,即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;爱的方式是要富有同情心、推己及人、助人为善,即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”、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从仁爱出发,统治者应当实施仁政、节用裕民、施惠于民,做到“岁虽凶败水旱,使百姓无冻馁之虞”;商人应当散财种德、多做善事,坚守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的准则。理想社会应当是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”、“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”的大同社会。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,其仁爱思想对后世慈善事业发展影响非常深远。
道家的为善思想。道家认为,“道”是天地万物之源,天道虽然无常却可赏罚应时,使善人得福、恶人遭祸,即“人行善恶,各有罪福,如影之随形、响之应声”。善恶报应不仅对自身有效,而且还会影响子孙后代。如果祖宗有过失,子孙也要承负责任;如果子孙行大善、积大德,就可免除祖先余殃。因此,世人应当趋善避恶、一心为善、笃行善事,具体方式有很多:“积德累功,慈心于物”,“矜孤恤寡,敬老怀幼”,“乐以养人,周穷救急”,“乐人之吉,愍人之苦”,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”等。
佛家的慈悲思想。佛家认为,善恶存在业报轮回,“今生修善德,来世升入天界;今生造恶行,来世堕入地狱”。如果想要摆脱轮回、出离三界、修成圣佛,必须怀有慈悲精神。“慈”是指以慈爱之心给人以幸福,“悲”则指以怜悯之心拔除人的痛苦。为了体现慈悲精神,佛教信徒一方面要注重“利行”,积极参与赈济、养老、育婴、医疗等慈善活动,做到“大慈大悲,常无懈怠,恒求善事,利益一切”;另一方面要注重“爱语”,劝谕世人发慈悲之愿、生救世之心,广行善举、多积功德,做到“众生度尽方成正觉,地狱不空誓不成佛”。
墨家的兼爱思想。墨家认为,“天下兼相爱则治,交相恶则乱”,社会动乱起因在于人们不相爱,如果人们能兼相爱,就可以实现太平盛世。兼爱是指人与人应当爱人如己、互帮互助,而不能只顾自己、损人利己。具体做法是每个人发挥所长、竭尽所能,从体力、财力、智力各方面去帮助别人,“有力者疾以助人,有财者勉以分人,有道者劝以教人”,从而使“饥者得食,寒者得衣,乱者得治”。兼爱应当不分等级、不分亲疏、不分远近,做到“远施周遍”;兼爱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或者博得好的名声,“爱人,非为誉也”。墨家这些兼爱天下、乐于助人、大爱无私的慈善思想,与现代慈善理念存在不少契合之处。
第二,以“救国”为目标的近现代慈善文化。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被赋予民族复兴的使命。慈善没有国界,慈善是人类共同的美德;慈善不仅仅是传统的救穷,慈善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发展。 慈善机构的建立、慈善宣传的增强,结合中国实际的全新慈善模式的探索和成功,救人民于水火之中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,使贫民百姓真正摆脱了饥饿、疾病、流离失所和死亡,实现了鳏寡孤独残疾皆有所养。
第三,以“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”为核心的新中国的慈善文化。新中国提倡新的社会风尚,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人人为我、我为人人的互相爱护,互相帮助,互相关心,互相进步的新的社会风尚,全社会提倡邻里融洽、父慈子孝、尊老爱幼。慈善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紧密联系,强调劳动光荣,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劳动光荣、劳动创造一切的新理念。